发布日期:2025-08-15 20:30:29 点击次数:
“从16岁当纺织女工算起,30多年,没想到纺织行业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鑫城纺织职工熊晓梅亲历了德安纺织从“人拉肩扛”的“不容易”,到如今智能化车间里“布流如瀑”的华丽蝶变。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德安县数十年如一日,将纺织服装产业牢牢置于发展“C位”的生动写照。
1995年,国营棉纺厂规模突破2万纱锭,从业者达1700余人,成为九江重点企业。
2022年,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成功落户德安,全县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营收占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比重达五分之一。
历经深厚积淀,纺织服装产业已稳居德安县“1+3+N”产业集群的首位产业,贡献全县工业经济三分之一以上份额。实践让德安笃定:纺织服装是永远的“当家产业”,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唯有把“智改数转”锻造成最锋利的那根针,才能绣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前程。
走进德安县高新区亿阳纺织集团的智能仓库,30米高的立体空间里,五颜六色的布匹如瀑布般在高空廊桥输送系统上奔流;自动堆垛机伸出机械臂,精准抓取、稳稳入位。仓库电脑屏幕上,数万卷布匹的“电子身份证”清晰可见——规格、批次、米数、去向,一目了然。
“这里能容纳5万多个货位,仓储容量提升9倍,每天进出5000卷布匹。”集团负责人刘诸辉感慨,“以前人拉肩扛最怕找布,现在是机器跑,就怕没网络。”这座国内首创的“无人单卷立体仓库”,只是德安“5G+智慧工厂”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0%,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数字技术的硬核支撑。
放眼全县,智能制造的种子处处破土:德鑫纺织建成了国内先进、江西省首家7万锭产能的数字化、智能化涡流纺车间;南方尼龙粘扣引进国际顶尖的染料自动称料和化料输送系统,成为粘扣带行业的“单打冠军”……数字化转型让传统车间“脱胎换骨”。
驱动这场蝶变的中枢,就藏在中国联通(江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的电子大屏里。屏幕上,全县数十家纺织企业的设备运转率实时跳动,组成一张鲜活的“产业心电图”。研究院以数据链、供应链“双链”赋能,打通纺、织、染、整、印、衣全链条堵点,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方案,降本增效、精准管理。目前,研究院已在10大细分领域形成40多个解决方案案例集,打造20余个标杆工厂;去年10月,其“纺织产业大脑”入选工信部“数字三品”典型案例,成为全省首批省级“产业大脑”。“下一步将贯通数据链与供应链,以数据驱动高质量发展。”院长包康俊指明了方向。
“我们就是让传统产业装上‘数字引擎’。”县科工局副局长张静介绍,德安正依托该研究院打造省级纺织“产业大脑”,并挑选亿阳纺织、南方粘扣、德鑫纺织、华远针织等骨干企业打头阵,争创“智能制造标杆”“数智工厂”。“让走在前面的‘再升级’,帮基础弱的‘补课’,大家一起朝数字化、智能化前进。”
数字化转型是内功,强链补链则是外拓。德安县从各单位选派年轻干部,组建“首位产业招商团”常驻苏州,“敲门砖”就是“产业大脑”提供的精准数据。完整产业链+数据赋能,让企业兴趣倍增。招商团组建以来,已签约项目11个,总金额81.8亿元,其中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下一步,化纤纺织、品牌服装及销售这些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是招引的重点。”县商务局副局长刘写秋表示,德安将借力九江石化向下游精细化发展,重点招引聚酯长丝、短纤纺织等项目,“目标就一个,把德安首位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县现有纺织服装规上企业74户,占全县205户规上工业的36%;今年1~6月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县规上工业营收近39%,纺织服装产业已站稳、站好在德安的“C位”。
德安的纺织故事,像一匹在时光中缓缓铺陈的布。从1956年37人的缝纫社,到如今贡献全县工业经济近四成的“首位产业”,它的底色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个产业更迭如潮的时代,一个县域经济体如此笃定地将纺织服装奉为“永远的当家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这份定力本身就值得深思。它告诉我们,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关键在于如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德安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坚守传统优势的根基上,以数字化为引擎,不断突破自我,奔向更广阔的未来。它站稳“C位”的秘诀,或许就在于这“坚守”的定力与“突围”的智慧。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赛道上,德安这匹“布”的故事,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份颇具启示的“德安样本”。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星空体育官方网站